机械工程学院张启民:星星之火,点亮梦想

发布者:杨乾坤发布时间:2022-09-23浏览次数:10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开学钟声的响起,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大四,与工大携手走过三个春秋。怀揣着航空报国的理想,我来到合肥工业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回顾两年过往,我深耕“第一课堂”,播种“第二课堂”,在素质拓展中掌握了实际知识,斩获了数十个高水平奖项,获得了更多锻炼与提升自己的机会,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取得了30颗星星的优秀成绩。五育并举,我的视野格局与综合能力得到了长足、全面的进步。


深耕“第一课堂”,遨游素质拓展的深邃海洋


  我是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器制造工程2019级本科生,主修飞行器结构力学和机械设计理论。“第一课堂”中,我广泛涉猎专业知识,学习结构设计原理、可靠性分析、精度设计理论,了解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职业生涯规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始终只是一个个冰冷的公式、数据,而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给予我实践理论知识的跳板。

  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每一个模块都见证了我的成长,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科技创新”模块讲述着两年来征战交通科技大赛、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等高水平赛事过程中,我从“科创小白”逐渐成长为“竞赛大佬”的故事;“社会实践”模块记录着我调研航空工业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过程中,不断了解祖国航空事业、规划生涯发展的点点滴滴;“创业活动”模块见证着我从一个个创业赛事中脱颖而出、成立公司进行创业实践的荣耀......


播种“第二课堂”,点亮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我的“梦”开始于一段科创经历。大一时期的工程图学想必是许多同学的“噩梦”,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抽象立体的三维模型“劝退”了许多科创小白。这个时候,我用课上所学的建模软件设计了第一个模型——风扇底座,并借助科创竞赛的契机,用3D打印机将我设计的“机械”制作了出来。经历了一次实际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工图上尺寸公差、孔轴配合、表面粗糙度等难题瞬间引刃而解。自此以后,我便踏上了一条创新创业之路。我参加的第一个大型比赛是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微纳传感与智能应用大赛,那一次我和我的队友都是初次参赛、缺乏经验,最终在赛场上铩羽而归。但烟台咸咸的海风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评委的一次次“责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经此一役,我潜心学习专业设计知识,近半年没有参加任何科技创新竞赛;待到次年4月时,我带领着我的科技小队申请了国家级大创项目,并在未来的三个月内斩获了AB类赛事中的三个国家级最高等级奖项,最好成绩是7月26日取得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一等奖,共享出行主题赛道冠军!

  在不断将专业知识融入第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第二课堂在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于我而言,科技创新锻炼了我的设计分析能力,实践了专业课程知识;社会实践给予了我深入了解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现状,并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平台。基于第二课堂的实践培养,更是给我提供了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年第二课堂的学习,与十余次创新创业赛事的实践,让我选择孵化第七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借助国赛的平台成立“合肥农卓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创业实践。可以说两年的实践培养和创新动力的注入,让我从一名“稚气未脱”的青年蜕变成锐意进取的创业者。


深挖“第二课堂”,探寻未来前进的奋斗方向


  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我深入参与了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模块,享受了合肥工业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未来,我计划通过科技创新协会等学生组织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希望通过带动创新创业实践,来为师生们做实事、谋福利、促发展,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我,让我朝着一名合格的飞行器结构工程师、未来的创业者的方向大步迈进,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点点繁星照亮着我未来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