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背景
“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纳入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第二课堂课程审核由哪些部门负责?”“审查流程该如何设计更加科学?”这些问题是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可回避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过程中,始终聚焦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严把项目实施入口关、过程关、质量关,最大程度彰显第二课堂育人成效。
“严”字当头,拧紧责任“链条”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设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本科生院、体育部等单位组成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认证中心,学院同步成立实施工作组,按照“分模块管理、分模块审核”的原则,负责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审定与成绩认证。
明确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质量标准和发布要求,依托系统平台建立“指导老师—院系负责人—模块负责人”三级审核机制,“项目发布—成绩提交”双重审查机制,坚持“谁审核,谁负责”原则,强化质量监督,保证“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客观、全面、真实。
“优”字贯穿,打造课程“样板”
借鉴第一课堂教学大纲的规范化思维,明确第二课堂项目性质类型、目标任务、内容环节和考核评价办法等,形成操作流程规范、育人质量可评、项目选择清晰的“第二课堂教学计划”菜单式清单。
聚焦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国内首部第二课堂精品教材《大学生第二课堂指南》,服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教师指导第二课堂,提升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规范化水平,为推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实”字发力,建设硬核“金课”
突出思想引领,聚焦五育并举,做好“加减法”,合并“同类项”,分模块打造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精品项目库”,分学院打造符合专业特色、分级分类培育、两个课堂深度融合的“一院一品”或“一院多品”。
实行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精品项目进入和退出动态机制,切实解决盲目设计、各自为战、无效供给等问题。结合自主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师生评价数据,开发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大数据智慧画像,发布第二课堂课程项目阶段性分析报告,分模块、分对象、分年级进行对标分析,提升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审查科学化水平。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立项审查是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建设的基础。合肥工业大学的做法,为确保第二课堂育人效果系上了“安全带”。实践证明,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立项审查标准“严不严”、程序“优不优”、内容“实不实”关系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落地见效。高校团委要坚持课程质量第一原则,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体系。
本文原载于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2021年6月25日推文